多线程基础

2020/12/28 Java多线程

# Java线程的状态机

线程状态

# 可见性

可见性问题本质上来源于JMM内存模型,A,B线程都用到一个变量,java默认是A线程中保留一份copy,如果B线程修改了该变量,A线程并不知道。

# volatile保障可见性

使用volatile,将会强制所有线程都去内存中重新读取数据。

# 缓存行对齐

缓存行是CPU每次从内存读取数据的最小单元。
缓存行越大,局部性空间效率越高,但读取时间慢。缓存行越小,局部性空间效率越低,但读取时间快。目前多取一个平衡的值,为64字节。

问题:如果多线程并发对A数据修改,B数据恰好与A数据在同一缓存行内,那么对B数据的修改会导致整个缓存行失效,A数据也会一起失效。大量对A操作的线程需要重新加载A数据到CPU。
同一缓存行内的部分数据失效会导致整个数据失效,需要重新读取,导致效率严重下降。
解决方法就是让可能并发操作的数据不处在统一缓存和,方法之一可以给该数据前后增加无意义数据。

# 示例:缓存行对齐编程技巧

public static long COUNT = 10_000_000L;

private static class T {
    private long p1, p2, p3, p4, p5, p6, p7;
    public volatile long x = 0L;
    private long p9, p10, p11, p12, p13, p14, p15;
}

public static T[] arr = new T[2];

static {
    arr[0] = new T();
    arr[1] = new T();
}

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throws Exception {
    CountDownLatch latch = new CountDownLatch(2);

    Thread t1 = new Thread(() -> {
        for (long i = 0; i < COUNT; i++) {
            arr[0].x = i;
        }
        latch.countDown();
    });

    Thread t2 = new Thread(() -> {
        for (long i = 0; i < COUNT; i++) {
            arr[1].x = i;
        }
        latch.countDown();
    });

    long start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    t1.start();
    t2.start();
    latch.await();
    long end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
    System.out.println((end - start));
}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
JDK8引入了@sun.misc.Contended注解,来保证缓存行隔离效果。
要使用此注解,需要接触限制参数:-XX:-RestrictContended。
该功能仅在JDK1.8生效,故不深究。

# 有序性

# as-if-serial

从我们的程序运行到CPU真正执行指令的过程中,无论哪个阶段发生指令重排序,能且仅能保证在单行程下,程序的执行结果一致。

仅能保证as-if-serial的后果是,在多线程下可能产生非预期的结果。

# hanppens-before原则(JVM规定重排序必须遵守的规则)

  • 程序次序规则:同一个线程内,按照代码出现的顺序,前面的代码先行于后面的代码,准确的说是控制流顺序,因为要考虑到分支和循环结构。

  • 管程锁定规则:一个unlock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(时间上)对同一个锁的lock操作。

  • volatile变量规则:对一个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(时间上)对这个变量的读操作。

  • 线程启动规则:Thread的start( )方法先行发生于这个线程的每一个操作。

  • 线程终止规则:线程的所有操作都先行于此线程的终止检测。可以通过Thread.join( )方法结束、Thread.isAlive( )的返回值等手段检测线程的终止。

  • 线程中断规则:对线程interrupt( )方法的调用先行发生于被中断线程的代码检测到中断事件的发生,可以通过Thread.interrupt( )方法检测线程是否中断。

  • 对象终结规则:一个对象的初始化完成先行于发生它的finalize()方法的开始。

  • 传递性:如果操作A先行于操作B,操作B先行于操作C,那么操作A先行于操作C。

# 使用内存屏障防止乱序

内存屏障是特殊指令:看到这种指令,前面的必须执行完,后面的才能执行。

所有实现JVM规范的虚拟机,必须实现四个屏障:

  • LoadLoadBarrier
  • LoadStore
  • SL
  • SS

# 使用volatile防止乱序

volatile修饰的内存,不可以重排序,对volatile修饰变量的读写访问,都不可以换顺序。

DCL单例要不要加volatile?
需要,new对象的操作不是原子的。

# 原子性

某个操作的过程中间不会被打断。
为了保障操作的原子性,需要借助锁。

# 什么样的语句(指令)具备原子性?

1.CPU级别的原子操作,需要查询汇编手册。

2.Java中的8大原子操作:

  • lock:主内存,标识变量为线程独占
  • unlock:主内存,解锁线程独占变量
  • read:主内存,读取内存到线程缓存(工作内存)
  • load:工作内存,read后的值放入线程本地变量副本
  • use:工作内存,传值给执行引擎
  • assign:工作内存,执行引擎结果赋值给线程本地变量
  • store:工作内存,存值到主内存给write备用
  • write:主内存,写变量值